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三朝谏臣孙嘉淦:清廉直谏终获善终的传奇人生

2025-11-14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政坛风云中,山西兴县走出的直谏名臣孙嘉淦,以"不爱钱、敢谏言"的品格著名朝野。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其人生轨迹既布满政治博弈的惊险,也镌刻着清廉自守的坚守,最终以70岁高龄病逝于协办大学士任上,获赐谥号"文定",成为清代官场中少有的善终典范。

  一、直谏惊世:三朝帝王面前的锋芒初现

  康熙五十四年(1714年)中进士的孙嘉淦,在雍正元年(1723年)迎来仕途转折。面对新帝即位后对亲王们的优待政策,他上书提出"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三项建议,其中"亲骨肉"之论直指皇室内部矛盾。雍正帝勃然大怒,欲治其"狂妄"之罪,幸得大学士朱轼以"此臣诚愚,然不畏死"力保,才改罚户部效力。这场生死考验,反而成就了孙嘉淦"雍正朝第一直臣"的声名。

  在乾隆朝初期,他任左都御史时频繁参劾官员,引发乾隆"沽名钓誉"的警觉,却仍被委以刑部尚书、湖广总督等要职。这种"贬谪-重用"的循环,折射出清代帝王对直臣既忌惮又需要的复杂心态。

  二、治世能臣:河工与刑狱中的政治聪明

三朝谏臣孙嘉淦:清廉直谏终获善终的传奇人生端方之名",这种矛盾评价背后,是帝王对直臣"可用而不可纵"的统治艺术。而他主持的莲池书院,培养出纪昀、翁方纲等学者,使保定成为北方学术中央,更证实其政管理想超越了个人得失。

  在《孙嘉淦集》收录的150余篇奏疏中,"民为邦本"的思想贯穿始终。他主张的"薄赋轻徭""整顿盐政"等政策,虽多未被完全采纳,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治国参考。这种将理学修养转化为政治实践的能力,使其成为清代官僚群体中罕见的"理想主义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