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三国降将群像中,于禁为何独受唾弃?

2025-11-12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各方势力纷争不断,武将们在不同阵营间辗转投奔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关羽降曹后千里走单骑,留下千古美名;张辽徐晃等将领的投降也并未过多影响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然而,于禁襄樊之战中投降关羽后,却遭受了众人的鄙视,这背后有着复杂且深刻的原因。

  对比之下,贪生之态尽显

  在襄樊之战中,于禁与庞德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关羽水淹七军,并非单纯依赖蓄水决堤,而是因连续暴雨导致汉水暴涨,淹了地势低的地方,于禁七军恰巧在此安营扎寨。庞德作为副将,在被关羽俘虏后,展现出了宁死不屈的英勇气节。他大骂关羽,果断不降,最终英勇就义,其忠诚和无畏令人动容。反观于禁,在七军被淹、毫无战斗力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关羽。曹操得知此事后,都感触于禁不如庞德。这种鲜明的对比,觉得于禁贪生怕死。在古代,将领被视为军队的灵魂和榜样,他们应具备大义凛然、马革裹尸的精神,而于禁在战败后的投降行为,违反了这一基本的将领素质,自然会受到他人的鄙视。

  言行不一,双标行为惹嫌

三国降将群像中,于禁为何独受唾弃?一行为表明他当时是不赞成投降的,认为将领应该战死,不能投降。然而,在襄樊之战中,他自己却在被关羽率军包围后,选择了投降。这种言行不一致的做法,是一种典型的双标行为。他口口声声指责别人不应该投降,最后自己却做出了投降的选择,让大家觉得他十分虚伪。在讲究诚信和原则的古代社会,这种双标行为是难以被接受的,人们更欣赏那些言行一致、坚守原则的人。于禁的这种行为,严峻损害了他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使得他在投降后受到了更多的鄙视。

  降后无为,损害国威士气

  于禁在投降关羽后,并没有展现出回归旧主曹魏的努力和决心。他没有试图寻找机会回到曹魏,也没有为曹魏传递任何有价值的情报。这与一些降将在困境中仍心系旧主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姜维先从魏降蜀,后从蜀降魏,但在不同的阵营中,他都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主效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对旧主的忠诚和情义。而于禁的这种降后无为,对曹魏国威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曹魏军队的士气也因他的投降而受到了影响,士兵们会对将领的忠诚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和凝结力。在战役年代,军队的士气和国威至关重要,于禁的行为无疑是对曹魏的沉重打击,因此受到了曹魏上下的鄙视。

  时代背景,忠诚观念强化

  关羽投降曹操时,天下局势尚未完全稳定,曹操势力正处于扩张阶段,急需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对关羽的投降大多抱着宽容和拉拢的态度,希望关羽能为自己所用。而且关羽在投降期间,始终心系刘备,最终在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离开曹操,回到了刘备身边。他的这种行为虽然有过投降的经历,但并没有违反他内心的忠诚和道义,反而展现出了他对刘备的忠义。而于禁投降时,曹魏已经发展得较为强盛,曹操对忠诚的重视程度更高。此时,于禁的投降行为就显得格外耀眼,难以被曹魏所接受。在曹魏看来,于禁作为五子良将之一,本应是忠诚的典范,却做出了投降敌人的行为,这是对曹魏的背叛,因此对他布满了鄙视和怨恨。

  于禁在三国众多投降武将中受到鄙视,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贪生、言行不一、降后无为以及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忠诚观念的违反,都使得他在投降后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品和信念比功绩更为重要,在面对困境和诱惑时,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忠诚,否则即使曾经有过辉煌的功绩,也会因一时的错误选择而被人看不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