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齐布:晚清湘军名将的铁血征程
在晚清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塔齐布以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忠诚报国的赤诚之心,成为湘军阵营中一颗刺眼的将星。作为湘军中唯一的满族将领,他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屡建奇功,为清王朝的统治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初露锋芒:从火器营到湘军核心
塔齐布(1817—1855),字智亭,满洲镶黄旗人,出身清廷火器营鸟枪护军,后擢升为三等侍卫。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湖南局势危急,塔齐布奉命调任湖南绿营都司,参与长沙保卫战。此役中,他因守城有功被擢升为游击,代理中军参将,其军事才能初露锋芒。
此时,曾国藩正在湖南组建湘军,以对抗太平军。塔齐布的勇猛与忠诚引起了曾国藩的注重。当时,湘军副将清德嫉妒塔齐布,撺掇提督鲍起豹羞辱他,企图将其排挤出湘军。曾国藩获悉后,坚决上奏弹劾清德,并极力推荐塔齐布,称其“忠勇可大用,如将来出战不力,甘与同罪”。在曾国藩的力荐下,朝廷用塔齐布替代了清德,塔齐布由此成为湘军的核心将领之一。
湘潭大捷:扭转战局的转折点
罗泽南会合水师攻打岳州。七月,太平军放弃岳州,退守城陵矶,趁湘军立营未稳,组织反攻,大败湘军水师。要害时刻,塔齐布再次挺身而出,单马冲阵,分兵迎击太平军,先击破敌军中路,随后越战越勇,追击至擂鼓台,杀敌八百,落水者不计其数。他与罗泽南合力征讨太平军,十日之内三次奏捷,配合湘军水师趁胜进剿,成功保住岳州。
闰七月,塔齐布与罗泽南、李续宾进军高桥,冒雨与太平军大战,连破敌营十三座。水师分兵剿杀,太平军败走,塔齐布追击二百余里,在羊楼峒、崇阳击破敌军,收复咸宁。曾国藩抵达金口后,命罗泽南攻打花园,塔齐布进扼洪山。八月,太平军撤离武昌,途中遭到塔齐布截杀,被歼灭、溺毙者达八九千人,塔齐布顺势收复武昌、汉阳,又夺取大冶。十月,他与罗泽南会攻田家镇,屯兵对岸富池口、半壁山,隔河相互声援,架设浮桥。在与太平军的鏖战中,配合水师烧毁太平军横江铁索、战船,收复田家镇、蕲州,获赐黄马褂、骑都尉世职。
九江之困:壮志未酬的悲壮结局
然而,命运对塔齐布却并未一直眷顾。在会攻九江时,尽管他多次击败太平军,但九江城久攻不下。咸丰五年(1855年)三月,湖广总督杨霈兵败,武昌再次失陷,湘军水师回援湖北,九江城下仅留塔齐布等人率领的湘军陆师,势单力薄,难以取得突破。六月,塔齐布到青山与曾国藩商议军情,曾国藩认为应移军东渡,剿平湖口、东流、建德等地的太平军,而塔齐布则立誓要夺取九江。
七月,因连遭挫败,心劳日拙,塔齐布暴死于军中,年仅三十九岁。清廷追赠其为将军,赐谥忠武,并在长沙为他建造专祠。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灭亡,清廷又加塔齐布为三等轻车都尉,将其灵位安放在昭忠祠中。
历史评价:勇猛与仁慈并存的将星
塔齐布的一生,是勇猛无畏、忠诚报国的一生。他作战勇猛,每次战斗都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而且还常常亲自探察敌营形势,多次濒临险境却总能化险为夷。他不仅勇猛,还有一颗仁慈之心。在洪山大捷时,他率部将太平军围困在沙湖塘,太平军突围不成,纷纷投身自尽。塔齐布发现里面有不少幼童,不禁大哭,派人将这些幼童挽救上来,看到这个情形,太平军有700多人投降。塔齐布将其中悍勇的人杀掉,其余人全部释放。
曾国藩对塔齐布评价极高,称其“军中每言肯携带弱兵,肯临阵救人者,前惟塔齐布,后惟李续宾”。他还为塔齐布写了一幅挽联:“大勇却慈爱,论古略同曹武惠;至诚相煦妪,有章曾荐郭汾阳。”将塔齐布与三国名将曹彬、唐朝名将郭子仪相提并论,足见其评价之高。
塔齐布以满族将领的身份,在湘军中脱颖而出,成为晚清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的勇猛、忠诚和仁慈,不仅为湘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 上一篇:胜保:晚清风云中的满洲镶白旗将领
- 下一篇:多尔衮:清初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