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吴调侯:古文观止作者之一,隐于民间的文学匠人

2025-11-25

  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文化长河中,吴调侯宛如一颗虽不刺眼却散发着独特光线的星辰。他与叔父吴楚材携手编选的《古文观止》,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岁月洗礼,依旧是知名度极高的图书之一,成为无数人学习古典散文的入门经典,而吴调侯本人,也因这部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寒门才俊,潜心古学

  吴调侯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这里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为他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他与叔父吴楚材一样,自幼饱览经典,沉浸在浩瀚的古籍之中,对“古学”展现出了浓厚的爱好和超乎常人的天赋。尽管出身平凡,没有显赫的家世和仕途上的便利,但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不断汲取着传统文化的养分。

  吴调侯生性潇洒,奇伟倜傥,敦尚气谊,这种性格特质使他在学术追求上不受世俗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探索古文的奥秘。成年后,他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仕途经济,而是与叔父吴楚材一道,在家乡用心教书育人,以课业授徒为生。在私塾的讲台上,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将古文的魅力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培养了众多对古典文学感爱好的人才。

吴调侯:古文观止作者之一,隐于民间的文学匠人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这些文章以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先秦散文的魅力;汉代则重点选录了《史记》中的出色传记,如《屈原列传》《项羽本纪》等,让读者领略到司马迁笔下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大家的作品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文章风格各异,或雄浑豪放,或清新婉约,或严谨逻辑,或潇洒飘逸,代表了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水平。

  除了散文,吴调侯和吴楚材还适当选取了一些骈文和韵文,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杜牧的《阿房宫赋》等,使选本在文体上更加丰富多样。在编排上,他们按照历史的顺序,将文章分为12卷,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经过多年的努力,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古文观止》终于编选完成。这部凝结着叔侄二人心血和聪明的著作,共收录文章222篇,字数达13万之多。它以丰富的内容、精湛的选文和精辟的评注,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古文观止》正式镌版印刷,迅速传播开来,成为清代以来流行最广的古文选本之一。

  淡泊名利,遗泽后世

  吴调侯一生淡泊名利,虽然与叔父编选了《古文观止》这部不朽的经典,但他并未因此而追求仕途上的晋升或名利上的收获。他依旧坚守在私塾的讲台上,默默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他的生活平淡而充实,沉浸在古文的世界里,享受着精神上的富足。

  《古文观止》的成功,不仅为当时的学子们提供了一部优秀的教材,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散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所选的文章,语言柔美,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鲁迅先生曾评价《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一样,“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蔑”;金克木先生也称赞读此书可以知历史、知哲学、知文体变迁、知人情世故,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

  吴调侯虽然只是清代文坛和学术界一位不入流的人物,但他与叔父吴楚材编选的《古文观止》,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名字,将与《古文观止》这部经典著作一起,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