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名人及人物故事从这里搜一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百科

萧何的“成”与“败”:从月下追贤到助吕除将

2025-11-11

  秦末乱世,楚汉相争的烽烟中,萧何韩信的命运交织出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萧何以月下追韩信的壮举成就了汉室江山,却也在吕后诛杀韩信的阴谋中扮演了要害角色。这一“成”一“败”,既展现了萧何作为政治家的识人之明,也暴露了权力斗争下人性的复杂与无奈。

  月下追贤:萧何的识才与担当

  韩信出身寒微,早年投奔项羽未受重用,转投刘邦后亦仅得小官之职。在南郑途中,韩信因长期不得志而愤然出走。萧何闻讯后,不顾夜色与山路艰险,连夜策马追赶,终在寒溪河畔追回韩信。这一行为绝非偶尔,而是萧何对韩信军事才能的深刻认知。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萧何与韩信交谈后,曾三次向刘邦举荐,称其为“国士无双”。当刘邦质疑韩信出身低微时,萧何直言:“若欲争天下,非韩信不可。”正是这种对人才的敏锐判定,让萧何甘愿冒险追回韩信。而刘邦最终采纳建议,择吉日设坛拜韩信为大将,为其日后的军事功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事件中,萧何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与担当。他深知,在楚汉相争的局势下,韩信的军事才能是决定胜败的要害。若放任韩信离去,不仅失去一位将才,更可能为对手所用。因此,他以个人信誉为赌注,用行动证实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

萧何的“成”与“败”:从月下追贤到助吕除将陈豨叛乱,刘邦亲征。吕后为防韩信谋反,与萧何密谋除之。据《史记》记载,萧何设计诱骗韩信入宫,称“陈豨已死,举国欢庆”,请其赴长乐宫庆贺。韩信信以为真,入宫后即被吕后安排的武士擒杀,史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结局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权力逻辑。作为开国功臣,萧何深知刘邦对异姓王的猜忌。韩信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早已成为统治者的心腹之患。萧何若拒绝参与诛杀,不仅可能牵连自身,更会动摇汉室根基。因此,他选择以“助吕”的方式结束韩信的生命,既保全了个人地位,也维护了新生的汉朝政权。

  历史反思:人才与权力的永恒命题

  萧何与韩信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中人才与权力的复杂关系。从月下追贤到助吕除将,萧何的行为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维护统治秩序。

  在乱世中,他以识才之明为刘邦争取了战略优势;在治世中,他以政治聪明为汉室消除了潜在威胁。这种转变并非道德的堕落,而是权力结构下的必然选择。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萧何为法,讲若画一。”他始终以维护汉朝利益为最高准则,哪怕这意味着牺牲昔日的战友。

  而韩信的悲剧,则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功臣的宿命。当个人才能超越君主控制时,即使曾立下不世之功,也难逃被清除的命运。这种矛盾在历代王朝中反复上演,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痛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