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家长沟通(悄悄告诉你这里面的秘密)

2024-04-15
如何与家长沟通(悄悄告诉你这里面的秘密)

如何与家长沟通(悄悄告诉你这里面的秘密)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要想进步,仅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获得家长的信任与合作,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辅导方法,保证教学的一致性,让家长逐渐成为“教”的主体。和父母达成一致并好好实践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沟通是必须的,那么如何与父母沟通呢
1.对于受过教育的家长来说,学生的表现可以如实向家长反映,包括优点和缺点,并根据缺点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也要征求家长的意见,综合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家长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健康成长。
2.对于溺爱的家长,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优点,适度表扬,再指出他们的缺点。这样既尊重了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也让父母在心理上接受了他们的意见。在指出学生的缺点后,认真指出溺爱孩子的危害,耐心热情地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情况,而不是隐瞒。
3.对于放任自流的父母来说,要多报喜少报忧,让父母意识到孩子有未来,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爱和期待,让他们积极参与孩子的各种活动。这样的父母相对较少。
与家长沟通,首先要对家长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长有什么样的工作、教育水平、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样会更容易沟通。
如何与父母沟通
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教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校合作的基础是教师之间,尤其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是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关键。我们来看看如何与父母沟通,仅供你参考!
第一,提升修养,用爱打开心灵之门。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义人必先义。教师首先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师德修养。道德修养最可贵的是以身作则,乐于奉献。作为老师,在与每一位家长的对话中,一定要反思或反思,我们的老师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你的教育交给他的孩子,可以让他安心。作为一名慈爱的老师,我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走到了一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我们老师的细心呵护和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家长的努力,千言万语和艰辛,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三根绳子拧在一起才能发挥出最强最好的功能,三根绳子同时演奏才能奏出灿烂的明天。为了我们美好的理想,我们必须共同努力实现这个理想。老师愿意从1.1滴开始。他们平时观察和照顾孩子,善于打开孩子的“心锁”。
二、要始终以关心学生为切入点,赢得家长的充分信任。
在日常班级管理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尽量让学生觉得自己在乎他们,因为家长真的在乎老师是否在乎我的孩子。所以,无论老师用什么沟通方式,家长都要觉得老师是真心关心孩子的。这种情感投入不仅是未来教师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和家长相互信任的基础。因为学生回家后,通常会告诉父母老师怎么样,尤其是一些很少得到老师关注的学生。他们很可能会在父母面前邀功,说老师有多关心他,以此证明他在学校的表现有所提高。这样,我的情感投入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获利了,激起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让他们想主动联系我,而不是在学生出现后被迫向家长投诉,然后试图拉拢家长,用老师对付他的孩子。另外,老师在和家长沟通时要注意适当表达对学生的关心,让家长知道你特别关注他的孩子。事先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你为这个孩子做过什么工作,最好能画个简单的提纲。这样,他在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就能得到一个好印象,老师对孩子特别重视,老师工作认真细致,更容易进行情感沟通。比如学生生病后的问候电话,学生家庭出现困难后的家访等等。父母经常会因为老师对孩子的关心而感动和感激。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隔阂自然会消除,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自然会产生。
第三,信任尊重父母,思想开放。
尊重和善待父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自己放在父母的好位置上。父母和老师一样,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都肩负着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学生在学校受老师教育,在家受家长教育。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加强联系方面有着共同的目的。老师和家长其实是盟友,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教育、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父母和老师的社会地位没有区别。如果老师和家长能够互相信任,互相激励,就会有一种友谊、愉快、合作的氛围。因此,教师应该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父母,获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合作,共同为孩子探索最好的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标。老师要意识到,每个家长都想有一个骄傲的孩子,这么坚强,爱面子。教育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与父母的沟通需要相互尊重、理性和智慧。当学生犯错时,应该及时与父母联系,但要理解他们的困难,父母不应该受到斥责,他们的错误不应该转嫁给他们。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的感受,对父母温柔有礼,通过讨论和交谈来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得失。如果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提出意见,应该采取有所改变,无所鼓励的态度,做到宽容豁达。这样才能获得父母的信任,达到与父母相互沟通合作的目的。
第四,以平等公正为基础,搭建双方沟通的桥梁。
父母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历不同,职位不同,性格不同。不管父母之间存在什么分歧,从他自己孩子送到学校的那一天起,家长与老师就开始了共同的历程――教育好孩子。因此,老师应该学会与每一位家长交流,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自己的关注或重视。也就是说,老师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是碰到学生问题且涉及到双方家长,老师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权度人,以财量人。教师应一碗水端平,亲切热情、礼貌待人,是非分明。老师“为人师表”,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老师的理论水平、道德修养、处事原则等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平等公正地处理问题,不仅能使问题得以顺利、愉悦地解决,也能拉近老师与家长的距离,有利于教育学生,也能提升自己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从而使老师、学校具有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
  事实证明,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们愉快地与老师合作。有些家长,与老师交谈会感到拘束、不自在,因此,老师就应注意营造轻松的气氛,不以教育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家长交谈,不用“必须”、“应该”等词语要求家长怎样做,孩子的错更不会责怪家长,而是尊重家长,积极接纳每一位家长,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多倾听家长的话,引导家长提出宝贵建议,答应家长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一定会尽力而为,如果不能办到的我也坦然相告争取家长的谅解。在与家长提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措施时,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常用的句式是“您看这样行不行”、“您觉得这样好不好”等。这样,让家长感觉到得到老师的尊重,更从感情上拉近了距离,与家长的谈话自然就轻松多了,家长也就会经常愿意主动和老师联系和沟通了。
  五、以灵活有效的沟通方法为着眼点,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教养不同,所以,老师应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更要讲究语言的艺术。
  老师应该在家长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征求意见的态度,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老师应对学生家长的文化修养、职业背景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水平有所了解,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客观、全面地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表现情况。在谈情况时,要克服对优生家长谈优点,对差生家长谈缺点的习惯,也要防止报喜不报忧的老好人心理。对于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要说全面,说透彻,指出其危害性,并表示出想与家长共同商量解决办法的意愿。事实证明,当老师同家长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时,才能赢得家长的尊重、理解和合作,才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双方互通情报、互递信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教育形成“合力”和“向心力”。学校的工作要想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家长的密切配合,而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是与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分不开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有效沟通。
  六、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
  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一般来说,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教师如果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利用家访、家长会和电话经常同家长联系,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改进自己的工作,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威信,而且对老师全面了解学生,进而管理好班集体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当我们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